中国的征信行业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市场,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征信行业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中国征信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更加完善了国家信息档案和信用系统,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获得信息资源。在中国的征信行业中,主要由xxx征信机构、地方级征信机构和商业征信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其中xxx征信机构主要由国家征信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征信中心等组成,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和分发消费者信息。地方级征信机构主要由地方人民银行、地方保险监督管理部门以及省级征信中心等组成,主要负责地方区域内的征信活动和消费者信息收集,以及与其他地方级机构的信息交换。商业征信机构主要由各类商业征信机构组成,主要向政府和企业提供信用检查服务,并向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中国的征信行业市场结构比较稳定,竞争格局也较为激烈。由于xxx征信机构拥有优势资源,它们在xxx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地方级征信机构和商业征信机构则处于次要地位,只能在地方市场上维持基本的竞争力。中国征信行业也受到了国外企业的挑战。近年来,国外企业涌入中国市场,并将资源和技术投入到中国市场,从而引发了中国征信行业的竞争格局的变化。中国的征信行业正处于一个非常发达的阶段,而且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变化,政府、商业征信机构和国外企业的竞争将会给中国的征信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博研咨询发布的《2022-2028年中国征信及信用评级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征信及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征信及信用评级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征信及信用评级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征信及信用评级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征信及信用评级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xx分析了征信及信用评级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征信及信用评级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征信及信用评级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征信及信用评级相关概述
1.1 中国征信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1.1 中国征信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1)市场经济和信用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领域征信的产生
(2)金融体制改革催生了金融领域征信的产生
(3)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征信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4)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了征信业的发展
1.1.2 中国征信业发展历程
(1)探索阶段
(2)起步阶段
(3)发展阶段
1.2 信用评级相关概述
1.2.1 信用评级的定义
1.2.2 信用评级的特点
1.2.3 信用评级的作用
1.2.4 信用评级的指导意义
(1)投资者的指导
(2)金融机构的参考
(3)市场监管的依据
1.2.5信用评级对不同主体的影响
(1)投资者
(2)企业
(3)商业银行
(4)政府部门
(5)资本市场
1.2.6 信用评级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地位
(1)信用活动体系和信用监管体系的中心环节
(2)度量、检测、预警信用风险的主导
(3)信息评级处理信用信息的数量和重要性不断增强
(4)可督促企业强化信用意识防范风险
第二章中国征信业发展的成就
2.1 征信法规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1.1 《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发布实施
2.1.2 建立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制度
2.1.3 完善信用评级管理制度
2.1.4 推动征信标准建设
2.2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并日趋完善
2.2.1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历程回顾
2.2.2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情况
2.2.3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应用成效
2.3 征信市场初步形成
2.3.1 征信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2.3.2 征信机构不断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
2.3.3 征信产品日益丰富,服务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2.3.4 市场需求得到初步引导,创新不断加快
2.4 征信管理逐步规范
2.4.1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管理逐步加强
2.4.2 对评级市场的管理逐步规范
2.4.3 对社会征信机构的管理逐步展开
2.5 征信宣传教育成效明显
2.5.1 探索建立征信宣传教育框架
2.5.2 征信宣传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6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2.6.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2.6.2 行业和地方信用体系建设有效开展
2.6.3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2.6.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发展
第三章中国征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中国征信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3.1.1 征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更为完善
3.1.2 征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
3.1.3 征信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
3.1.4 征信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
3.1.5 征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良好
3.2 中国征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社会信用意识和信用环境有待提高和改善
3.2.2 征信市场发展任重道远
3.2.3 征信管理面临发展与规范的矛盾
3.2.4 征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第四章中国征信业展望
4.1 征信法规展望
4.1.1 研究制定《征信业管理条例》配套规章制度
4.1.2 研究制定评级业务法律制度
4.1.3 建立信用信息标准体系,扩大信用信息应用范围
4.1.4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律制度建设
4.2 征信市场展望
4.2.1 培育品牌征信机构,提高征信市场总体水平
4.2.2 完善征信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机制
4.2.3 提升征信业的服务质量,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4.2.4 依法推进征信市场对外开放
4.3 征信管理展望
4.3.1 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全面开展征信管理工作
4.3.2 推进信用评级市场管理方式改革
4.3.3 完善对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的管理
4.4 征信宣传教育展望
4.4.1 深入开展常规性、普及性征信宣传活动
4.4.2 开展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专题宣传
4.4.3 推动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专题宣传
4.4.4 探索建立征信国民教育体系
4.4.5 增强征信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4.5 征信文化展望
4.5.1 倡导征信人的核心价值观
4.5.2 形成科学严谨的工作制度和行业规范
4.5.3 丰富征信文化的展现形式与传播途径
4.5.4 树立征信队伍的良好形象
4.6 社会信用体系展望
4.6.1 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4.6.2 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第五章全球信用评级市场运行环境评述
5.1 全球信用评级的经济发展环境
5.1.1 全球经济发展概述
5.1.2 金砖四国的金字招牌不再
5.1.3 全球实体经济或将进入衰退通道
5.1.4 全球经济对全球经济和评级机构的影响
5.2 2全球信用评级的政治发展环境
5.2.1 发达国家对信用评级体系进行反思
5.2.2 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受到质疑
5.2.3 信用评级机构的职业操守问题曝光
5.2.4 全球金融体系有可能进行重构
5.3 全球信用评级的技术发展环境
5.3.1 西方信用风险评估技术
5.3.2 现代信息技术
5.3.3 全球信用评级行业标准缺失
5.3.4 信用评级的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
第六章全球信用评级市场现状
6.1 全球信用评级市场发展概况
6.1.1 全球信用评级的三个发展阶段
6.1.2 三大机构依旧主宰国际市场
6.1.3 欧亚各国的信用评级各具特色
6.1.4 独立公正地位频遭质疑
6.1.5 各国政府加强对信用评级服务的监管改革
6.2 国际信用评级发展的新趋势
6.3 美国的信用评级市场发展情况
6.3.1 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体制
6.3.2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分析
6.3.3 美国信用评级体系分析
6.3.4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体系改革
6.4 其他国家的信用评级市场发展情况
6.4.1 英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情况
6.4.2 德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情况
6.4.3 日本的信用评级市场发展情况
6.5 影响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相关因素
6.5.1 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
6.5.2 信用评级机构的声望和信誉
6.5.3 高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
第七章中国信用评级发展环境分析
7.1 中国信用评级经济环境
7.1.1 中国GDP分析
7.1.2 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7.1.3 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7.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7.1.6 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7.2 中国信用评级政策环境分析
7.2.1 规范信用评级行业的基础性法律及评价
7.2.2 监管方式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
7.2.3 评级市场机构准入与业务准入制度
7.2.4 各地相继出台了加强信用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7.2.5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7.2.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7.3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社会环境分析
7.3.1 融资体制改
7.3.2 企业信用意识增强
7.3.3 征信体制建设
7.3.4 信用交易和活动集中于银行体系
7.3.5 社会舆论对信用评级认识上的误区
第八章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趋势分析
8.1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概述
8.1.1 中国信用评级发展历程
8.1.2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规模分析
8.1.3 中国信用评级的产品和服务范围
8.1.4 美国可能面临丧失xx信用评级的风险
8.1.5 惠誉将印尼主权信用评级上调至积极
8.2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特征
8.2.1 相关立法滞后
8.2.2 监管体系有效性差
8.2.3 信用评估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
8.2.4 市场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
8.3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趋势
8.3.1 违约现象刺激市场需求增长
8.3.2 中资信用评级发展将提速,提高信息透明度
8.3.3 债券评级业务由外资评级机构主导
8.3.4 短期融资和创新性结构性融资证券化评级业务将得到快速发展
8.3.5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
第九章中国信用评级细分市场的市场趋势分析
9.1 中国企业债券评级市场的市场趋势分析
9.1.1 中国企业债券评级市场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管理
9.1.2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概述
9.1.3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分析
9.1.4 中国企业债券评级市场发展概述
9.1.5 中国主要评级机构的企业债券评级情况
9.1.6 企业债券评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1.7 研究成果及战略建议
9.2 中国金融债券评级市场的市场趋势分析
9.2.1 中国金融债券评级市场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管理
9.2.2 中国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概述
9.2.3 中国金融债券市场的规模分析
9.2.4 中国金融债券评级市场发展概述
9.2.5 中国主要评级机构的金融债券评级情况
9.3 中国上市公司评级市场的市场趋势分析
9.3.1 中国上市公司评级市场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管理
9.3.2 中国企业的上市情况
9.3.3 中国企业的上市筹资规模分析
9.3.4 中国上市公司评级市场发展概述
9.3.5 上市公司评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际评级遭遇尴尬
9.3.6 研究成果及战略建议
9.4 中国借款企业资信评级市场的市场趋势分析
9.4.1 中国借款企业资信评级市场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管理
9.4.2 中国企业融资方式概述
9.4.3 中国企业信贷资金的规模
9.4.4 中国借款企业资信评级市场发展概述
9.4.5 中国主要评级机构的企业信贷评级情况
9.4.6 研究成果及战略建议
第十章中国信用评级市场主体竞争力分析
10.1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
10.1.1 企业发展背景分析
10.1.2 信用评级业务范围及运作流程
10.1.3 信用评级的客户数量规模
10.2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10.2.1 企业发展背景分析
10.2.2 信用评级业务范围及运作流程
10.2.3 信用评级的客户数量规模
10.3 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10.3.1 企业发展背景分析
10.3.2 信用评级业务范围及运作流程
10.3.3 信用评级的客户数量规模
10.4 深圳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10.4.1 企业发展背景分析
10.4.2 信用评级业务范围及运作流程
10.4.3 信用评级的客户数量规模
10.5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10.5.1 企业发展背景分析
10.5.2 信用评级业务范围及运作流程
10.5.3 信用评级的客户数量规模
10.6 长城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10.6.1 企业发展背景分析
10.6.2 信用评级业务范围及运作流程
10.6.3 信用评级的客户数量规模
第十一章2023-2029年中国信用评级市场机会与风险分析
11.1 2023-2029年中国信用评级面临的市场机会
11.2 2023-2029年中国信用评级存在及潜在的风险
11.2.1 技术风险
11.2.2 政策风险
11.2.3 金融风险
11.2.4 市场风险
11.2.5 信用风险
11.2.6 人才风险
10.3 建议(BY ZX)
图表目录
图表:金砖四国经济发展比例分析
图表: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分析
图表: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SWOT分析
图表:公共征信机构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SWOT分析
图表: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五个时段
图表:中国信用评级发展历程
图表: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变化分析
图表: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不足分析
图表:2017-2023年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市场规模
图表:2017-2023年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图表:中国企业上市筹资规模及增长率图
图表:中小企业12种融资方式
图表:中国企业信贷资金规模及增长率
图表:中国企业信贷资金规模及增长率图
图表:大公国际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思路及基本框架
图表:大公借款企业信用评级系统框架
图表:中国信用评级机构数量规模结构比例
图表:中诚信公司信用评级业务范围
图表:中诚信客户数量规模及增长率统计
图表:中诚信战略建议
图表:大公国际业务范围
图表:大公国际企业信用评级基本思路及框架图
图表:大公国际企业信用评级流程图
图表:大公国际信用评级技术基本构成极其逻辑关系图
图表:大公国际客户数量规模及增长率统计
图表:大公国际战略建议
图表:上海远东资信评估质量控制体系
图表:上海远东资信客户数量规模及增长率统计
图表:上海远东资信战略建议
更多图表见正文……